生命信號的通用語言之探秘不同種屬GPCR的共性與個性_abio生物試劑品牌網(wǎng)
不同種屬的GPCR(G蛋白偶聯(lián)受體)在結構、功能和進化上存在差異,但都屬于GPCR家族,以下為主要差異點:
結構差異
1. 七次跨膜結構差異
所有真核生物的GPCR均保留七次跨膜螺旋(7TM)結構,其結構框架高度保守。
2. 胞內(nèi)外的種屬差異
不同種屬的GPCR在細胞外N端和細胞內(nèi)C端的長度、序列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N端胞外區(qū):
人源XC趨化因子受體1(XCR1)與恒河猴的序列相似性高達96.8%,而與小鼠的相似性僅為70%。這種差異尤其在配體結合的關鍵區(qū)域——N端31個氨基酸中表現(xiàn)得最為顯著(存在17個不同氨基酸),進而導致了跨物種間的配體響應差異。
胞內(nèi)環(huán)(ICL)長度:
豬β2-腎上腺素受體的ICL3比人源長15個氨基酸,這一結構差異顯著影響了其與G蛋白的偶聯(lián)效率。
信號轉導途徑的差異
G蛋白偶聯(lián):不同種屬的GPCR可能與不同的G蛋白亞型偶聯(lián),從而激活不同的信號轉導途徑。例如,某些種屬的GPCR可能主要激活Gs蛋白,而其他種屬的GPCR可能激活Gi蛋白。
β-arrestin:不同種屬的GPCR在β-arrestin的結合和信號轉導方面可能存在差異。例如,某些種屬的GPCR可能通過β-arrestin激活特定的信號通路,而其他種屬的GPCR可能不依賴β-arrestin。
進化適應性與功能分化
1. 基因家族擴張與收縮
基因擴張實例:大型水蚤(Daphnia magna)基因組含194個GPCR基因,其胺類受體數(shù)量遠超哺乳動物,這種擴張使其能夠高度適應水生環(huán)境中的化學信號感知。
基因丟失實例:真菌GPCR數(shù)量顯著少于哺乳動物(如釀酒酵母僅表達6個),且植物病原真菌GPCR含PIPK、RGS等額外結構域,從而參與宿主侵染。
2. 部分GPCR的種屬屏障
人源組胺受體H3R拮抗劑Tiprolisant對大鼠顯示出高效價,但對犬類則幾乎無效。這種顯著的種屬差異源于受體跨膜區(qū)關鍵殘基的變異。
3.GPCR跨物種功能分化
恒河猴XCR1受體在樹突細胞中調控T細胞發(fā)育的功能與人源高度保守。然而,小鼠XCR1因胞外域結構差異,無法有效介導抗原交叉遞呈,這顯著限制了其在免疫治療模型中的應用價值。
藥物開發(fā)挑戰(zhàn)與解決方案
1. 種屬特異性導致的臨床案例
糖尿病藥物:靶向GLP-1R的激動劑在嚙齒類模型中顯著降糖,但在人體試驗中療效減弱。究其原因,在于小鼠胰島β細胞表達的GPCR與人源存在顯著差異。
趨化因子受體抗體:靶向人CCR8的人源化抗體在表達人源化CCR8(v2)的小鼠模型中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但在表達鼠源CCR8的野生型小鼠中則無效。這一對比結果凸顯了使用人源化動物模型進行臨床前評價的必要性。
2. 種屬差異的轉化策略
人源化動物模型應用:
在人源化GLP-1受體(hGLP-1R)小鼠模型中,口服GLP-1R激動劑PF06882961成功預測了其降糖效力,而野生型小鼠則未觀察到藥效反應。恒河猴因其配體結合域與人類的相似性高于96%,成為XCR1靶向疫苗研究的優(yōu)選動物模型。
總結與展望
不同種屬GPCR在核心結構(七次跨膜螺旋)保守基礎上,通過胞內(nèi)外域變異(如XCR1 N端)、基因擴張與收縮等實現(xiàn)功能分化。這些差異既是藥物跨物種轉化失敗的主因(如糖尿病藥物),也為靶向設計提供新機遇。未來需結合人源化模型、動態(tài)結構解析等方法,突破種屬屏障,加速精準藥物開發(fā)。
參考文獻
[1]Wen X, Shang P, Chen H, Guo L, Rong N, Jiang X, Li X, Liu J, Yang G, Zhang J, Zhu K, Meng Q, He X, Wang Z, Liu Z, Cheng H, Zheng Y, Zhang B, Pang J, Liu Z, Xiao P, Chen Y, Liu L, Luo F, Yu X, Yi F, Zhang P, Yang F, Deng C, Sun JP. Evolutionary study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proton sensing by Mus GPR4 and Xenopus GPR4. Cell. 2025 Feb 6;188(3):653-670.e24. doi: 10.1016/j.cell.2024.12.001. Epub 2025 Jan 2. PMID: 39753131.
[2]余磊,李冬,姚文榮,等.恒河猴XC趨化因子受體1(XCR1)基因的克隆和體外表達[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17, 33(4):7.DOI:CNKI:SUN:XBFM.0.2017-04-001.
[3]趙菡.C族GPCRs配體識別及標記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25-08-18].DOI:10.7666/d.D731148.
[4]Strasser A, Wittmann HJ, Buschauer A, Schneider EH, Seifert R. Species-dependent activit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ligands: lessons from histamine receptor orthologs. Trends Pharmacol Sci. 2013 Jan;34(1):13-32. doi: 10.1016/j.tips.2012.10.004. Epub 2012 Dec 8. PMID: 23228711.
[5]Kim DH, Lee YH, Sayed AEH, Choi IY, Lee JS.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194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 genes from the water flea Daphnia magna. Comp Biochem Physiol Part D Genomics Proteomics. 2022 Jun;42:100983. doi: 10.1016/j.cbd.2022.100983. Epub 2022 Mar 28. PMID: 35367896.
本站“ABIO生物試劑品牌網(wǎng)”圖片文字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如果有侵權請聯(lián)系微信: nanhu9181 處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