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M-D揭示閉孔結構的溶劑化調控機制與硬碳負極的鈉存儲性能_abio生物試劑品牌網(wǎng)

背景知識
鈉離子電池(SIBs)因資源豐富、成本低廉,被視為鋰離子電池(LIBs)的理想替代品,尤其適用于大規(guī)模儲能。然而,其商業(yè)化進程受限于負極材料的性能瓶頸。硬碳因其高儲鈉容量成為研究熱點,其中閉孔結構被認為是提升初始庫侖效率(ICE)和循環(huán)穩(wěn)定性的關鍵。但長期以來,閉孔的定義模糊(如僅基于N?吸附能力),且缺乏明確的設計原則,導致電化學性能難以突破。近日,天津大學楊全紅團隊以“Redefining closed pores in carbons by solvation structures for enhanced sodium storage”為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了相關研究,其中應用了QSense QCM-D技術揭示了閉孔結構的溶劑化調控機制與硬碳負極的鈉存儲性能,取得重大進展。
研究方法
研究團隊以碳分子篩(CMS)為模型材料,通過高溫處理(800–1600°C)精確調控孔口尺寸(PMS),并系統(tǒng)分析了其對溶劑化結構和SEI的影響:
- 孔口尺寸分類:
Group II(CMS-800/1000,孔口0.35–0.5 nm):僅吸附CO?。
Group III(CMS-1100/1300/1600,孔口<0.35 nm):無法吸附N?和CO?。
- 關鍵表征技術:
拉曼光譜、FTIR、SAXS:分析溶劑化結構、SEI成分及孔內分布。
DFT計算:模擬不同缺陷結構對鈉存儲的貢獻。
實驗結果與分析
- 孔口尺寸對SEI的影響:
Group II(CMS-800):部分脫溶劑化,形成接觸離子對(CIPs),SEI仍含大量有機成分,ICE提升至61%。
Group III(CMS-1300):孔口<0.35 nm時,大部分溶劑殼層被“篩除”,陰離子聚集體(AGGs)主導孔內溶劑化結構,生成無機富NaF的薄SEI,ICE高達91%,循環(huán)200次容量保持率95%。

- QCM-D的核心作用:
揭示SEI分層形成機制:CMS-1300在高電位區(qū)(1.4–0.87 V)優(yōu)先生成無機SEI,顯著抑制溶劑分解。
- 缺陷的“屏蔽效應”:
結論與展望
- 閉孔新定義:孔口<0.35 nm(以CO?為探針)是理想閉孔標準,可優(yōu)化SEI成分并激活缺陷的可逆儲鈉能力。
- 實際意義:為硬碳負極的工業(yè)化設計提供理論指導,推動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鈉離子電池發(fā)展。
- 未來方向:
精準調控缺陷類型(如邊緣缺陷),進一步提升低電位容量。
基金支持
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2202278、22379109、U23B2077)、中國科協(xié)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22QNRC001)等資助。
原文鏈接
Nature Communications | 10.1038/s41467-025-59022-8
本站“ABIO生物試劑品牌網(wǎng)”圖片文字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如果有侵權請聯(lián)系微信: nanhu9181 處理,感謝~